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很高兴地来和我炫耀,说找了一份颇为优渥的工作,我说兄弟苟富贵……经过不断追问,他才交代,其实是在国内为境外 Web3.0 项目工作,上班自由度高,老板直接给他发加密货币 USDT 作为薪水,所有工资到手完完整整还特别丰厚。

我听了直摇头,这富贵遭不住啊。

用加密货币付工资成常态

在全球加密货币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公司开始用加密货币(以 USDT 为主要币种)来支付薪水,毕竟这样做的好处摆在那里:

一方面,对于跨境支付来说,加密货币让国际支付变得又快又便宜,成本下降的同时,再也不用面对繁琐的外汇手续。通常,加密项目会与员工约定月薪为具体数量的 USDT,当发工资时,财务只需要通过链上转账,支付少许 Gas Fee,即可一键发送,快速到账,就像“马斯克发推特”那么迅速;

另一方面,加密货币,是一种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与传统的纸币和硬币不同,加密货币依靠复杂的加密技术保证支付交易极其透明及安全,所有交易都在链上记录,不用担心暗箱操作。当财务发完薪水后,给到员工转账哈希(hash),员工即可在对应的区块链浏览器上使用哈希查找到具体数据。一切公开透明,谁也别想耍花招。

虽然这么看,用加密货币发薪确实好处良多...但在我国,这可能让你摊上大事。

法律风险如影随形

对于 Web3.0 项目方和普通打工人双方来说,加密货币作为工资发放手段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法律风险。

中国法律不承认虚拟货币能当工资发

首先,中国法律可不认这些虚拟货币,人民币才是正道。具体来说,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态度谨慎,监管也相当严格。币圈有句话:“韭菜割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在中国,加密货币的“春风”可不好吹。

那么,在“用加密货币发工资”这个问题上,回答是:抱歉,这在中国法律里可行不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人民币是唯一的法定货币,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偿性,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

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 Web3.0 项目均在海外,还会涉及外汇管理相关问题。对此,我国在加密货币跨境交易上的态度也是严格监管,用它来支付可能会踩雷。中国的外汇管理局对外汇流动有严格的控制,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洗钱工具。近期,上海检察发布了《2023 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结合近三年发布的非法经营金融类犯罪,不可避免地会发现大量的换汇、跨境转移资产等洗黑钱的手段,而这种情况下,对应的监管力度也在逐年升级。

用币付薪对员工会有什么影响?

项目放国外,开发和技术由国内人员负责,这是现在大部分 Web3.0 项目的现状,那么问题来了,你确定公司与你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吗?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规定,只有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境外企业,才属于中国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才能与之建立劳动关系。除此之外,劳动关系还需要回归合同条款对合作模式的具体约定才能判断,但结合 Web3.0 行业常见的用工模式来说,往往都不会签合同,即使签约也是简单的名义公司或者顾问协议。这种情况下一旦以币发薪发生纠纷,员工需要举证其他材料来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否则劳动关系就无法被确认,自身权益自然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当然,也许你会说,你确定和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了,那么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 收入不稳

尽管主流付薪手段是稳定币(例如前文提到的 USDT,因为其锚定美元,价格波动小),但也有部分项目会使用其他类型的加密货币,这一类代币的特征就是价格波动大,今天刚发的工资明天可能就缩水 20%,生活质量跟着坐过山车。想象一下,昨天还是币圈的“王多鱼”,今天就成了“韭菜哥”,这样的生活谁受得了?

  • 税务麻烦

大部分加密项目因没有国内主体,不会为员工进行纳税。因此,大部分员工则需自行申报和缴税。根据我国现行税法,个人转让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产生的所得,税务上可能涉及缴纳个人所得税。然而,加密货币交易复杂,税务申报成难题。“宁可少赚,也不违规”,税务问题搞不好,赚再多也得罚回去。

  • 维权难

劳动法要求用人民币支付工资,因此用加密货币发工资可能得不到法律保护,如遇上欠发工资或奖金,有可能无法举证,遇到纠纷维权难。

  • 安全风险

员工获得虚拟货币后,常需要通过非法渠道兑换或交易成法定货币,才能在日常情况下使用,但是在出金中,交易对手的钱从哪来的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收到涉赌、涉诈等非法资金,极有可能引发冻卡。忙活了半天,钱没留住,甚至还有涉嫌帮信(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刑事风险。

用币付薪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

  • 合规风险和税务风险

企业用加密货币发工资有概率引发合规性问题,结果可能是罚款、处罚,甚至影响正常运营。加密货币的税务政策亦不明确,企业可能需要补缴税款和罚款。税务记录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想象一下,财务部门忙了一整天,结果因为加密货币支付被罚了个底朝天,这样的“开源节流”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

  • 补发工资风险

加密货币支付薪酬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使用加密货币支付工资,一旦产生争议,往往会因为加密货币非法定货币的原因(如前文提及),被认定为无效,而面临承担另行补发工资的风险,最后钱币两空,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 安全风险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了,“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当企业持有大量虚拟货币并发放工资,如果操作不当,可能还存在扰乱金融秩序的风险并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案例解析

2019 年 5 月 20 日,沈某某入职某网络公司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沈某某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月工资 50000 元,全年发放 14 个月工资,目标绩效奖金税前 50000 元 / 半年、目标年度奖金税前 50000 元 / 年。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扣除社保、公积金后沈某某的月工资实际以 2574 元人民币 + 虚拟货币 USDT 的方式支付,其中 2574 元人民币已发放至 2020 年 10 月,USDT 已发放至 2020 年 9 月。2020 年 10 月 17 日,沈某某因个人原因辞职,又认为某网络公司存在拖欠其工资、绩效奖金及加班费等行为,遂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因不满仲裁裁决结果,沈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为无效,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以人民币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针对双方约定的十四薪工资、奖金,同样应以人民币支付。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用人单位能否以虚拟货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正如前文提及的中国法律不承认虚拟货币能当工资发,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规定,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偿性,因此,虚拟货币不应也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亦不能作为薪酬发放。

本案还涉及到了企业补发工资问题,也是上文所描述的以币发薪风险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承担不利后果,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的行为被认定无效,并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以人民币向员工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结语

尽管加密货币发薪有一定优势,但在中国现行法律和监管环境下,确实也面临着不少法律风险。企业和员工都应慎重考虑,遵守法律法规,避免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些风险有助于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如果真的掉进了“大坑”里,请及时咨询区块链专业律师及机构,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