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加密货币是否一定要基于区块链,很多人认为它必须基于区块链,但我个人觉得未必。”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演讲时表示,从40年来加密货币的发展历程来看,有基于区块链,也有不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比如大卫•乔姆的E-Cash,学术上看就是很成功的一个实验,尽管它不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
姚前认为,不论是采用中心化模式,还是去中心化模式,是基于区块链,还是不基于区块链,是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价值基于token,只要能够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提高效率,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
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这里必须加一句话:我个人觉得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这个方向是目前最重要的前沿热点,务必要做深入的研究。上文提到的各国大额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可以考虑在区块链的架构之下进行。”
谈到当前国际支付体系的改革创新,姚前以Facebook的Libra为例,“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但现实是,各种批评声浪,一重高过一重:担心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不一定吻合,担心私营部门没有公共精神,担心Facebook在背后操控,担心Libra不能真正满足各国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
姚前认为,或许最好的模式是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团结起来,大家一起做。具体来说,就是官督商办,应该在公共部门的指导下允许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商业机构去探索构建这样一个既普惠大众又不被某一方所掌控的体系。
上述演讲是于2019年12月7日、8日在深圳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支持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进行。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郑志明院士、数学物理学部王小云院士等四位院士发表主题演讲,同时还有500余名来自政府和企业界的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区块链与数字身份、监管科技、金融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以下是姚前演讲全文,由主办方审核:
姚前:非常高兴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举办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20多年前我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名学生,今天能够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刚才王小云院士讲了Hash,我一直觉得比特币每一个区块的Hash相当于这个区块里交易过的比特币的冠字号码。不同于钞票上的冠字号码,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我们能看见所有的比特币冠字号码纵贯相连,具有非常强的数学关系,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今天在此,我想就国际支付体系改革谈一谈自己的思考,近期Facebook提出的加密数字货币Libra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FACEBOOK足够大,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活跃用户,通过其生态,Libra可快速扩张至全球规模。二是Libra与现有货币体系挂钩,有望解决虚拟货币的价值不稳定问题。第三,Libra提出了新型的国际支付方案,为国际支付体系改革提供了全新选项。今天我想就第三层面的问题,针对国际支付体系的现有痛点及改进思路,谈一点自己的建议。
目前的跨境支付、汇款资金的清结算主要依靠SWIFT体系。从业务逻辑来看,银行如果要开展业务首先要对接SWIFT,提供跨境服务的银行若要开展业务,首先要对接上SWIFT系统,如果没有对接资格,就得找另外一家可对接SWIFT系统的银行,作为其代理行开展业务。比如,某位中国家长想给在美国留学的孩子汇钱,他的开户行或其代理行必须与SWIFT系统对接,由此,资金才能通过SWIFT系统转账到美国的银行。而且孩子在美国的开户行也需对接SWIFT系统,否则,也得依靠美国的代理行,在SWIFT系统收到款项后再转给孩子在美国的开户行。所以,SWIFT整个业务流程环节就有点多,遭受诟病。一是效率低,二是收的“过路费”高,三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发生问题,排查不容易,也存在风险,四是透明度低,跨境支付过程和完成时间有点像黑盒子。
当然,SWIFT正在对它的整个支付结算体系进行改进,推出了GPI项目,意图通过与参与银行一起制定新的跨境支付标准,提高SWIFT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即便如此,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许多人对国际支付体系提出比较大的改进建议。
一种思路是,将原来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在层层账户之间转接的清结算方式,迁移到区块链的体系架构之下,以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甚至达到点对点支付的效果。目前大家热议的Libra即是这一思路。实质上,这一思路很早就有探索,比如Ripple。Ripple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跨币种支付体系之间的互操作性。客户可通过基于区块链的原生资产Ripple币进行跨境支付,把本国货币换成Ripple币,再在另一国转换成对方国家的货币。Ripple公司似乎更愿意将Ripple币称为“数字桥接资产”(Digital Bridge Asset,DBA),而不是代币。与Libra高调地宣称自己要“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并主动拥抱监管相比,Ripple的定位比较低调,其姿态耐人寻味。
第二种思路是,有人提出,跨境支付的难点不一定是技术,某种意义上来说,各国中央银行联合行动起来,把各个国家的支付体系对接起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如把美国的Fedwire、Chips,英国的Chaps,欧盟的Target……等和中国的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对接起来,形成全球范围的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个思路延续了现有的账户体系,意图通过上层的对接来实现下层的互联互通。但这一方式会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等更复杂的司法管辖和监管问题,同时它比现有SWIFT模式是否更有效率,也需进一步论证和思考。
实质上,近年来对传统账户体系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是,加密货币的出现以及它背后的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人对传统上基于账户体系的从一个机构账户到另一个机构账户不断层层转接的支付方式,提出了重大质疑:是否可以完全超越现有支付体系,实行点对点的交易?资金直接从一端发送到另外一端,不必要通过层层转接,不必要通过那么多的中介。
这就是数字现金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起源比较早,一直以来密码学家有个想法,既然邮件能够加密、签名发送出去,那么手里的现金能不能像邮件一样,加个数字信封,进行加密和签名后,从一端发送到另外一端。现代密码学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让这一想法逐步变成了现实。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反复阐述的“任何人都可以像发短信一样简单地进行Libra转账”说的也就是这样一个目标,摩根大通即将推出的加密货币JPMCoin也是这样一个思路。应该说,在加密货币的冲击下,整个全球货币支付体系的这一改进思路是很清晰的。
目前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实验也大都基于区块链技术展开,比如加拿大央行Jasper项目、新加坡金管局Ubin项目、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Stella项目等……当然也都还停留在批发(机构端)应用场景。某种意义上,这种批发性质的央行数字货币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大额支付系统。
当然也有一些争议,这个争议是现在的加密货币是否一定要基于区块链,很多人认为它必须基于区块链,但我个人觉得未必,从40年来加密货币的发展历程来看,有基于区块链,也有不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比如大卫•乔姆的E-Cash,学术上看就是很成功的一个实验,尽管它不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所以就这个角度来说,不论是采用中心化模式,还是去中心化模式,是基于区块链,还是不基于区块链,是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价值基于token,只要能够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提高效率,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
这里必须加一句话:我个人觉得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这个方向是目前最重要的前沿热点,务必要做深入的研究。上文提到的各国大额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也可以考虑在区块链的架构之下进行。
现在对SWIFT的批评声音很多,有人认为SWIFT是国际货币支付体系中的垄断性机构,因此不少人希望改进甚至去SWIFT,如果说完全去SWIFT过于极端,而改进现有的国际支付体系完全有可能,许多人现在对现有的国际支付体系的批评与不满意,实际上反映这么一个思潮:不希望公共基础设施或具有公共属性的领域被某一方所垄断或操控。其所隐含的风险、成本以及对社会福利的损害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或许,一些创新技术能够支持这样的目标,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前面说的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当然,区块链也需要区分。私有链在本质上与传统信息系统没有太大差异,理论上公有链是去中心化、去中介的,没有哪一方能够掌控整个体系,联盟链则是由大家认可的联盟来共同掌控。
但这件事情的解决恐怕又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事情总得有人主导做,关键是谁来做?不是说某一方自己摇旗呐喊就能把这件事情承担起来。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的Libra,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他说他要构建一个没有国界、价值稳定的世界货币,打造一个普惠大众的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基础设施,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公众期待的事情。但现实是,如大家所见,各种批评声浪,一重高过一重:担心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不一定吻合,担心私营部门没有公共精神,担心Facebook在背后操控,担心Libra不能真正满足各国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等等。
所以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公共部门有公共精神,却缺乏创新能力,私营部门有创新能力,却又被质疑缺乏公共精神。或许最好的模式是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团结起来,大家一起做。具体来说,就是官督商办,应该在公共部门的指导下允许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商业机构去探索构建这样一个既普惠大众又不被某一方所掌控的体系。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梦想,实现梦想并不容易,但应该鼓励。
在国际支付领域,我们有两个层次的期待:一个是希望出现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不被某一方所掌控的全球性的普惠大众的支付平台;另一个是希望出现一个全球性的数字货币。相比较,第二个目标比第一个更难实现。由于比特币以太坊等大规模的虚拟货币实验席卷全球,很多机构也吵吵嚷嚷说要发币,这当然是不严肃的,对货币,我们还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
上述两个期待,尽管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但如果第一个目标实现了,第二个目标也就可以想一想了。如果我们能把各国金融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基础设施,那么下一步就可考虑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发行E-SDR,即基于账户的电子SDR;或者D-SDR,也就是基于价值(代币)的数字SDR。挑战在于,将SDR转为全球货币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协调与博弈。
而若要实现第一个目标,构建全球统一的不被某一方所掌控的支付平台,还需要依靠良性竞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统一谋划,但是统一支付平台的接入运营决不能只有一家,垄断终归不好。要让用户有选择,竞争择优才对大家好。也只有这样,各个国家各个机构才可以在不同的赛道上去有效竞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议构成的美元本位体系,然而从国际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秩序的本质是无政府性的,国际社会是自助性体系,没有注定的“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在本质上,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共同验证等去中心化设计及平权理念,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自发特征有着天然的吻合,因此,国际货币领域是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绝好应用场景,可以是存量上的改进优化,亦可是增量上的全新探索,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各方,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