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硅谷科学家的职业新选择。
1月7日,Twitter Spaces首席数据科学家Julien Gaillard宣布将加入DeFi借贷平台Aave。之所以选择Web3,是因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去中心化、创新、公平和实验。他表示:“Web3和数据科学是天生一对,链上数据本质上是高质量的、可追溯的、开源的。”
WEB3 互联网的货币层
当我们提到去中心化的网络时,我们也提到了去中心化的货币和身份之外的其他堆栈。去中心化网络的其他方面,如去中心化存储刚刚成为堆栈的基本设施,以做到持久存储(如IPFS和 Arweave)、去中心化存储(Golem、W3BCloud 和其他),和去中心化数据索引(Graph Protocol)。将 Web 和 3.0 拆开理解。Web,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简称,一个负责识别网络资源的信息系统。3.0 代表次第三次迭代。
Web 1.0——主机产出内容、主机生成权利。想在网络上发布内容的人必须使用自己的服务器来托管网站,而这类网站大多都是只读的,基本没有能让用户创建内容或参与互动的操作界面。
Web 2.0——用户产出内容、主机生成权利。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创建自己的个人账号,这样他们就不用为了在网络上发布内容而托管自己的服务器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由用户生成的交互式内容也因此而诞生。然而,这些网站逐渐发展为了功能强大的平台,它们对用户的账户和发布的内容依然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这也将引发许多问题。
Web 3.0——用户产出内容、用户生成权利。在新模式中,人们想要发布内容时不用再去托管服务器或在别人的数据库中创建账户。服务器虽然可以选择是否托管某人的账户或内容,但它们对其并没有最终权利。「自我认证协议」(self-certifying protocols)便能实现这一点,该技术是建立在 Crypto 签名和哈希值之上的一项技术。
Web1 只读信息,Web2 读取+书写信息,Web3 读、写、拥有信息。Web2 是使用互联网免费的开源协议建设出来的迭代产物。相比于静态的、只读的 Web1,Web2 带来的重大转变是个人用户开始可以向互联网发布内容。最开始是在 Digg 的留言板上点赞,随后发展出了微博,再到如今 Facebook 上的个人用户超过了 20 亿。而与此同时,另一个微妙的转变也在悄然发生。
人们开始觉得与其维护自己的服务器来让自己的网站正常运转,不如把这件麻烦事交给 Web2 公司。而作为交易的另一端,Web2 公司也创造了一个用户数据与行为的孤岛,这份社交图谱对于广告商来说很有价值。在 Web2 的时代,个体用户就是产品。
Web3 的所有权意味着平台的建设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的确确拥有着他们所使用的东西的一部分。Bitcoin 和 Ethereum 是最早期的案例:ETH 和 BTC 其实是作为对诚实地保持账本更新及其他贡献者的回报,是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在维护着网络的安全。建立在 Ethereum 和区块链上的基于 token 的网络甚至引入了新的所有权模式,这些模式不一定与合作或股东权益模式相同。例如,所有权的形式可以是 token,当你提供了某项服务后就会获得,比如说为交易提供流动性或是为网络未来的发展进行治理投票。而更加宏伟的愿景就是:任何网络的参与者将能够「拥有」他们每天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web3 互联网身份层
互联网最伟大的创新之一是让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分发,并且价格低廉、可复制、种类丰富。但是这些标签却与「价值」相对立,根据定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无论金钱还是资产都应该是稀缺的、难以获得的。Bitcoin 是第一个将稀缺性引入互联网的协议,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困扰早期数字货币尝试的「双花」问题。双花指的是你可以使用重复的数字货币,同时在两个或更多地方消费。在传统金融领域,银行、信用卡公司和支付处理机构会自行验证交易,以尽量减少双花。对于去中心化的 Crypto,矿工或验证节点做的工作是确保账户不会双花。这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为验证不再依赖于一个受信任的中心方。只要有互联网连接,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点对点网络中并检查账本。社会共识可以保护人们免受试图回滚或审查交易的作恶者的影响。
稀缺性的另一种体现就是是否是同质化,即单个单位是否可以任意互换,而任意互换则意味着你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替换这一个单位,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
早期互联网协议中最大的遗漏之一是没有公共和开源的身份层。随着 Web2 的发展,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平台作为闭源应用垄断了这一层。而 Web3 的立场是,你应该在网上拥有自己的身份,并且只有在你想公开信息的时候才能公开部分信息。在实践中,Ethereum 的身份系统是非常基本的。你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容器,允许其他项目和它相关联。举例来说,权威想了解你的出生日期、地点时,不需要了解其他你不想提供的信息。你的身份也会包括你的交易记录,金融机构可以了解这些而不需要你提供生日和出生地。此外,你在一个社交网络上发展的数字身份可以移植到其他网络。
「创作者经济」一词是用来描述互联网空间的术语,旨在帮助创作者以新的方式实现盈利。OnlyFans、Twitch 和其他平台承诺平台用户可以不加限制地直接从他们的粉丝那里赚钱,而不用再依靠以广告和流量为核心的挣钱模式。然而,与 Web3 网络不同的是,有些创作者会被随机地从网络中移除,并且不能拥有他们所分享的内容。在最基本的层面上,Web3 是指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在线生态系统。往大了说,Web3 代表了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也许还能代表人类社会的下一个阶段。当然,这都是建立在用户相信的基础上。
Web3和Web2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去中心化,一个中心化。目前我们所处的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度中心化的行业,也就是Web2时代。它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的创新已经固化,Web2时代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了如今最为内卷的行业之一。然而Web3时代的互联网行业,才刚刚开始。一个趋势正在从硅谷蔓延到整个美国,这一趋势也逐渐在向全球扩散:顶尖人才,正在从中心化的公司,跳槽到去中心化的公司中。
Web3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它在2021年爆火的实际原因在于NFT、DAO等概念得以广泛实践和应用。在国外,NFT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千万的账户在交易NFT,耐克、可口可乐、纽约时报、法拉利等各行各业的明星公司深度参与到NFT的内容创作和品牌营销中;在国内,阿里腾讯京东B站......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已参与到NFT的创业项目中。
从加密货币到Defi、NFT、DAO......Web3所描绘的去中心化世界,在日新月异的改变中,并逐渐向我们靠近。在一次次破圈中,Web3证明了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即使强监管、去金融的情况下,它依然能爆发出不小的能量,并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硅谷的互联网人已经在向Web3“迁徙”,随着NFT以及更多技术和项目的发展,未来国内的互联网人或许也将拥有更好的赛道选择。
去中心化域名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很不公平,财富分配不均,少数人,拥有了这个世界大量的财富。或许,区块链可以重构经济秩序。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你起跑多快,而在于跑在正确的跑道上,跑到终点或者更远。在投资的镜像世界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认知高度决定你所能拥有的财富。
自 2020 下半年始,Web3 生态系统爆炸式涌现出众多去中心化金融元素,同时基础设施 / 数据 / 工具质量大幅提升,并帮助行业真正开启尝试投机之外的实际商业应用。
Web3 有一点尤其与众不同:多数应用都可通过自托管钱包直接访问,彼此之间也可以相互访问及直接进行直接价值交换。这种可组合性将很快涵盖多链多层,与最终消费者和现实世界的接壤正缓慢发生并逐渐加速。
随着 Web3 中的资金成本与现实世界趋同、用于期限结构、对冲和互换的DeFi 堆栈如见成熟,以及实物证书托管 + 追索权日渐发展,该领域应能产生重量级企业和业务。游戏与 NFT 将最有机会继DeFi 之后成为 Web3 另一大板块。玩家的身份将从消费者转变为生态参与者,而游戏本身捕获价值方式则会从服务型及贩卖型收益转变为如税收及过路费等生态寻租收入。
虽然物理/数字鸿沟仍然明显,但随着 Web3 的兴起,服务数字原生工作的平台很快就会成为巨大的业务。在复杂监管环境中导航、确保信托责任和坚持高标准/投资者追索权,仍然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障碍。但为拥有领域专长者赋能乃是 Web3 平台核心功能之一。需要结合文化相关性、实用性(例如游戏可组合性)和演示(需要能够炫耀),以实现更广泛的采用。链上到链下的整合势在必行。与标准普尔 500类似的市场板块正在 Web3 行业逐渐诞生 – 自金融板块后,泛文娱,消费品,科技,及商业服务类板块正在萌芽。
如果一个自我认证协议可以让用户利用密钥和内容编址功能直接对内容作者的身份作出证明,那么一个自我认证的网络协议就也具备了内容链接和发现功能。我们如今使用的网络离不开内容发现算法的支持,不过 Web3 要想提升其用户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精化其算法功能。在我看来,以下是 Web3 中尚不存在或还未成熟的事物,包括社交图谱、用户档案、身份与信誉证明、内容聚合、索引与发现、以及策展和调控方法。不过令人感到困惑的一点是,目前应用于区块链技术的 Web3 依然是一盘散沙,少了很多我们期待在网络中看到的功能。
在未来Web3一定终能有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从而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并将全部类型的自我认证协议都纳入其中,而所有的区块链都将只是 Web3 的一个分支。但是,与其关注这些术语,不如更多的去关注那些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属性和特征。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未来的网络能把用户放在首位,让人们能自己掌握内容创作的决定权,无需再受限于任何中心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