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与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人民币应运而生,成为央行近年来极力推行的新型货币形式。根据《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简言之,数字人民币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形式,也是中国的法定货币。2022年初,央行正式上线了数字人民币APP试点版,从试点的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3月29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包括4省+21市。然而,尽管国家大力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行仍存在如下困难。
01
居民移动支付习惯已经形成
2021年,中国银联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有98%的受访者把移动支付当作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平均每人每天使用三次。而移动支付的主要渠道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宝国内用户人数早在2020年就突破了10亿,微信支付用户数也接近10亿,两大支付产品已经完全占领了国内支付市场。人们的消费习惯已成型。由于数字货币采用的策略是最大限度保留现有金融基础设施,这决定了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与微信、支付宝重合度较高,如何使早已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的消费者转向使用数字货币,是推行数字人民币面临的难题之一。
02
数字鸿沟阻碍普及率提升
在普及性方面,“数字鸿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数字人民币的推行依赖于电子支付,而电子支付离不开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支持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仍有近4亿人不能上网。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互联网并没有完全普及,基于城乡、贫富差距的数字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复杂操作也使老年群体难以快速融入数字化时代,仍有很多老年人不会或者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而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会一定程度阻碍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另外也有一些人因为习惯使用纸币进行支付而拒绝使用数字人民币,这种习惯也会给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带来麻烦。存在“数字鸿沟”的情况下,数字货币的普及就会受到制约,这可能也会影响数字货币的推广和普及。
03
底层技术还无法满足需求
我国数字货币的普及和落地主要面临制度设计、技术安全性、流动性、便捷性以及普及性等多重难题。央行数字货币以互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货币发行、流通和回笼等都需要依赖分布式记账技术,但这些技术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可扩展性差等问题,需要经过大规模实践应用才能确保技术的安全性。与领先国家相比,我国数字货币在底层算法与技术层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相关技术的落后会使我国数字货币的使用和推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这也是数字人民币全面推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04
不计息政策相对劣势
数字人民币的投放方式与实物人民币基本一致,采用双层运营模式且由商业银行承担向公众兑换的职能。同时,人民银行也适当设置制度摩擦,防范银行挤兑快速蔓延。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还会挤压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空间。数字人民币对实物现金、活期存款、第三方支付甚至商户收单等资金都有“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居民和企业可以便利地将银行存款转换为央行数字货币,从而导致金融中介规模收缩,金融波动性增大。所以国家为了降低数字人民币与银行存款的竞争,制定了M0定位,也就是不计付利息,但是这种政策明显会导致其发展减缓。
05
治理和监管依旧不足
数据资产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数据安全保护立法,但针对金融这一特定领域相关的数据监管治理仍存在较大空白,例如金融数据的权属问题尚未厘清、金融数据处理等相关概念模糊、存在金融数据及相关隐私泄露的安全风险、金融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缺失等。数字人民币作为新型货币形态,其发行与应用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法律问题。
06
安全保障力度不够
试点期间市场上出现了以数字人民币为噱头吸引公众的假冒数字人民币钱包,数字人民币全面落地后,其运营系统受到网络攻击可能导致的大量用户资金被盗取的网络安全问题,量子计算发展可能引发对密码算法暴力破解的密码安全问题,大量用户数据被集中收集和存储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隐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加强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安全管理和优化数字人民币安全防护体系设计的重要性。同时,数字人民币钱包的统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央行、指定运营机构和相关商业机构在统筹建设数字人民币钱包系统过程中的协调沟通机制还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人民币防伪防假成本的降低,不利于全方位提升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