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Web3”的香港何以打造全球代币之都

“香港没有Web3”,我不止一次从在港加密从业者口中听到这种论调。当区块链原住民们冲进链上,铸造、交易诸如ORDI这类具有暴富魔力的新资产时,香港似乎是沉默的。

这种沉默,源于香港并不具备区块链草莽时代的早期烙印。无论是面对2017年在中国内地盛极一时的ICO(首次代币发行),还是2020年西方开发者们主导的DeFi Summer,香港更像是一个亲近古典金融的旁观者。

而在虚拟资产政策开放后,站在聚光灯下的香港必须面对初始建设压力。建立监管规范、发放交易所牌照,香港努力追赶着Web3的脚步,但这对于它的宏伟目标而言仍显太慢。

香港需要一个非凡的支点,内生出类似于当年ICO般的创新范式,掌握数字经济最核心的“铸币权”,并将自己的传统金融优势嫁接于代币之上。因此,STO(证券型代币发行)粉墨登场。

香港需要STO,饱含激情的在港创业者们也需要,他们期望合力借STO铸造一座全球代币之都。

为什么是STO ?

在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HashKey上,已上线十余种代币,包括历史上最成功的ICO项目ETH。这些代币没有一个发源于香港,更是早已在Binance等原生加密交易所上线,因此尽管香港已诞生两家合规虚拟资产交易所,但这里尚未成为投资者们交易的主战场,交易量也只是先行者们的零头。

这种现状折射出香港“国际虚拟资产金融中心”理想的骨感。要实现目标,香港需要掌握代币化资产的铸币权、发行权,资金才有更充足的理由流入。STO是目前的最佳方式。

许多人将STO视为ICO合规化后的变种,后者曾是加密资产主流的募资及发行范式,但因风险过高被中国监管禁止,STO则提供了更优解。相比ICO,STO有许多本质区别。

“没有Web3”的香港何以打造全球代币之都

代币性质不同。ICO通常是早期原生区块链项目发行代币来筹集资金;STO则专注于证券型代币,除了链上代币外,还包括由现实世界资产支持的代币,如公司股权或实物资产。

代表权益不同。通过ICO认购到代币后,投资者并不具备对项目的所有权、管理权,只能从代币增长中获得回报;STO发行代表资产所有权的证券型代币,通常具有与传统证券类似的权利。

监管环境及风险不同。ICO项目因太过早期无实际价值支撑,虽提升了募资效率,但投资风险极高,遭到多国监管扼杀;STO则有现有的证券法规做参照,且具备证券属性,本身具有一定价值,风险相对可控。

STO更像是ICO与IPO间的中间态。比ICO风险更低,又比IPO更具成本和效率优势。对香港来说,STO能够让它充分发挥传统证券业的优势,并衍生出繁多具备香港特色的证券型代币。

STO并不算新概念。早在2018年,业内对于STO就有过许多讨论,但各国监管并没将其纳入合法募资渠道,这造就了香港的机会。

一个月前,香港证监会发布了“代币化证券”的发行和监管指引,拉开试水STO的序幕,鼓励更多的代币资产在港发行。与此前不成熟的STO相比,香港监管做了许多工作。

明确合法地位。香港是第一个将STO纳入监管体系的金融中心,相比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迟疑不决,香港展现出进取精神。

加强风险管控。根据港府监管文件,“代币化证券”发行需遵守传统证券的相关法律,将有效规避风险。

放开专业投资者限制。此前世界范围内诞生的零星STO试点,多为专业投资者才能参与。此次,香港将“代币化证券”视为一般证券,零售投资者也能参与,为市场拓宽了活力源头。

打造“代币之都”分三步走

香港STO已经有了许多落地案例。

  • 今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协助香港特区政府成功发售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

  • 6月,中银国际经由瑞银(UBS)发行面向香港市场的2亿数字票据,这是首个遵守香港和瑞士法律并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进行代币化的此类产品。

  • 针对现实世界资产(如房地产)的STO也如火如荼进行中。有机构将香港九龙的零售物业代币化发行,提供租金等收益;据传,胜利证券也在联合正在申牌的虚拟资产交易所VDX开展日本度假村STO项目,探索商业地产代币化。

  • 此外,随着香港“代币化证券”监管通函下达,蚂蚁金服、汇丰、高盛、Hamsa等金童机构都开始探索将传统证券、票据等代币化发行。

相信随着监管措施的完善,香港将不断拓展代币化资产类别,鼓励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融合传统金融和数字经济,打造一个高度发达的“代币之都”。

“没有Web3”的香港何以打造全球代币之都

按照发展进程,香港STO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当前谨慎试验阶段,可STO的资产大多为股票、票据、债券等传统证券,以及房地产这类较稳定的现实世界资产。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资产风险低、持有代币的年化收益率也相对较低,一般在3%左右。

第二阶段,STO/RWA的相关资产可扩展至早期公司股权、有交易价值的收藏品及数据等等,风险升高,潜在收益率也相对提升。

第三阶段,香港STO可能会触达链上原生项目,如BNB、DYDX这类高波动性的应用型风险代币,到这一步,除了代币可能存在下跌风险外,网络分叉、黑客攻击等技术风险也将大幅提高,但潜在收益率也非常惊人。这一步更接近早期ICO的形式,将显著提升香港的“Web3含量”,但需要监管和市场确立更加严格的规范和风险防范措施。

VDX交易所推进STO业务的负责人预想,在监管、各大金融机构的推进下,未来香港STO代币可能会像股票一样,成为流程化的产品,大批量上线,吸引全球的资产发行方及投资者参与。

借助STO及RWA,香港不仅有望成为Web3项目发源的活力之都,也能将传统金融、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提升金融效率和流动性。“没有Web3”的香港,正在朝目标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