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曼昆律师,曼昆律师事务所

自从NFT数字藏品成为中国Web3创业一大趋势之后,全国各地有关NFT数藏维权乃至涉刑事件屡见不鲜,曼昆律所也有过多起相关咨询与承办案件。这不,近期NFT数字藏品界又出现了一起有争议的的案件,再次成为玩家们的讨论中心。

山东高院驳回NFT数藏维权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2022年4月,某文创公司开发一款NFT数字藏品的APP并发行了一系列数字藏品。期间,该公司宣传购买后会有各类权益,比如分红、抽奖、线下沙龙门票,并通过各种推广手段吸引用户购买。2022年7月,原告杨某某在这个APP注册账号并频繁购买NFT数字藏品,累计充值22,685元,同时他与APP其他玩家多次进行二级市场交易。

然而,随后杨某某持有的这些NFT数字藏品大幅贬值,出现亏损,杨某某将该公司诉至公堂,认为该公司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全额退还充值钱款。令人惊讶的是,最终法院一审判决: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并无不当,驳回杨某某的诉讼请求;杨某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仍被驳回、维持原判。

对判决,法院给出的理由是:

  • 展业合规。该公司持有相关许可证,包括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拍卖经营批准证书、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
  • 售卖合规。NFT数字藏品的发行、交易并未有法律明令禁止,且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可认定合法、有效。
  • 风险应知。当事人购买NFT数字藏品,是以投资为目的,不适用消费者身份,且应了解并承担投资本身较高的市场风险。

其实这种问题早已有了结论。NFT数藏的二级市场玩法,早已是传统投资玩剩下的。

传统二级市场投资维权案例

传统投资,如房产、艺术品(物理意义上的)、翡翠宝石、奢侈品,甚至限量款游戏皮肤,都能够成为投资品,在二级市场炒上天价。离我们最近的例子,9月Phone 16的发售时,苹果零售店门槛聚集了大量黄牛,但很快价格破发,很多黄牛要么“拒收”、要么“收亏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为三折叠屏,黄牛加价2-3万都收不到。

之所以出现二级交易市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物品或具有稀缺性,或知名度高,或市场潮流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因此让大众认为可以“中间商赚差价”。然后,这种供求关系也会导致价格经常性剧烈波动,进而导致这些“中间商”面临亏损的境遇。比如当前全国房价断崖式下跌,很多炒房人士的房产大幅度贬值。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投诉房产公司吗?曼昆律师估计,这种情况下你只能选择自认倒霉。

不过,这种二级市场投资失败维权的案例有吗?其实也有不少。

比如2020年,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曾热炒的限量版球鞋价格突然下跌,部分鞋款的二手价格跌至原价的50%,很多炒鞋玩家都无法收回成本。部分炒鞋者试图起诉平台或品牌方,认为他们未能履行承诺导致价格暴跌。然而,法院驳回了这些诉讼,认为品牌方和交易平台并未承担价格保证义务,炒鞋者的亏损应自行承担。

再比如2010年,许多私人投资者花高价购买字画、雕塑等艺术品。然而,随着市场冷却,大量艺术品的估值下滑,部分投资者甚至发现自己购买的作品为赝品或无从出售,随后提起诉讼,要求拍卖行和画廊退还购买款项。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法院指出,除非能证明卖家存在欺诈行为(如故意售假),否则卖家并不负有赔偿责任。

可以发现,通常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案例中,投资失败的维权都极为困难。这是因为,法院通常会认为,在以投资为目的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这些市场风险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那么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就是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部分。

但往往会有用户觉得:难道我的目的是投资赚钱,我就不是消费者了吗?

维权核心是消费者身份认定

不管是传统二级投资维权,还是NFT数藏投资维权,用户往往会认为自己是消费者,并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诉。因此,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中,消费者身份的认定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本次NFT数字藏品的案例中,杨某某也提出之所以愿意投资NFT数字藏品,是因为该公司的营销宣传,让他认为这些数字藏品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这种宣传且不实现的情况下,难道不是公司在误导消费者吗?

通常,法律上对于“消费者”的认定主要依赖于交易的目的:

  • 如果交易目的是为了日常生活消费,则购买者被视为消费者;
  • 如果交易目的是投资或获利,那么购买者一般不被认定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护的消费者。

这样的区别下,在二级市场中无论是传统投资品,还是新兴的NFT数字藏品,只要投资者的主要动机是通过价格波动获取利润,那么就会被被更多认为属于投资或投机,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也因此在法律上,投资者通常不被视为消费者。这意味着,一旦发生亏损或价格下跌,投资者很难以消费者的身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款或赔偿。

有没有其他维护权益的途径

当然,也有能够维权成功的情况,那就是投资者能证明:

  • 卖方存在明确的欺诈或虚假陈述。如同艺术品市场中的虚假鉴定,或二手奢侈品中的虚假广告,如果NFT数字藏品平台有虚假宣传、隐瞒重要信息等行为,投资者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 合同违约。如果NFT数字藏品平台未能履行合同中的重要条款,投资者有理由要求赔偿。这类似于宝石市场中,如果卖方未履行保证宝石质量的承诺,买方可以要求赔偿。

回过头看本次的NFT数字藏品维权案例,应该就有人会问:杨某某不也是提到了“看中数字藏品的赋能如分红、抽奖、线下沙龙”,并指控该文创公司利用“拉盘”、“合作”等虚假宣传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且存在诱导欺诈行为吗?为什么法院依然驳回了他的上诉。

根据法院原文,驳回的原因在于(这也是玩家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杨某某并没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平台存在故意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或其他因某文创公司方面原因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更重要的是,一般数藏平台所谓的“承诺”都是宣传,很多时候不会落实到合同。因此,玩家也没办法以“不履行合同”为由维权。

不过在传统投资中,确实也存在一些成功维权案例。例如,2018年关于中艺云联的非法集资案件中,投资者因受到虚假宣传和不实承诺的诱导,购买了艺术品投资产品。该案件最终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许多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追讨了部分损失。与杨某某一案的区别在于,中艺云联非法集资案中投资者与公司确有签署承诺合同,该合同也成为维权成功的重要依据。

曼昆律师建议:理性消费

随着NFT数字藏品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途径,其产品本身也越来越走入大众视野。然而,大部分玩家往往会在接触过程中,了解到所谓的高投资回报、二级市场升值等等,因此陷入投资失败的维权风波。

对此,曼昆律师建议,投资者应理性应对NFT数字藏品以及其他二级市场投资的风险,同时也要保留关键投资材料以免日后出现维权情况:

  • 高回报伴随高风险。无论是传统的艺术品投资还是NFT,大家必须意识到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任何以投资为目的的行为,亏损通常需自负。大家应该谨慎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盲目追逐热点。
  • 信息透明与合同审查。选择投资平台时,最好提前做好背景调查;签署合同时,大家需要认真审查相关条款,确保双方权责对等,责任明晰,保障平台按约履行。
  • 及时维权。若发现平台存在欺诈或虚假宣传,最好及时止损,收集相关材料信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律师。

总的来说,在二级市场投资中,投资者通常不会被视为消费者,无法依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款或赔偿。并且,市场波动、价格浮动等投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承担。因此,希望大家在进入这些高风险市场之前,做好充分的风险预估,更加理性、谨慎地参与。